名稱: 伯公潭橋

METADATA
欄位 | 值 |
---|---|
rdf:type | data:Reused, r4r:RRObject, dcat:Dataset |
r4r:locateAt | http://data.odw.tw/record/d6157740 |
dcat:themeTaxonomy | data:Anthropology |
dc:coverage |
|
dc:creator | 普查人員: 吳勇均 |
dc:date |
|
dc:description | 歷史沿革: 平鎮市伯公潭指的是老街溪二條支流大坑缺溪與南勢溪於平安里的匯流處。該處水面寬闊,形似一水潭,且岸邊有三座伯公廟,故稱「伯公潭」,範圍從安平鎮大庄伯公一直到匯流處。早年,此地屬於平鎮老北勢尾端,是漢人與原住民勢力的一處分界,頗具文史意義。從平鎮市新光路跨越大坑缺溪上建了一座紅磚糯米拱橋,橋共有三孔圓拱,造型優美,雖歷經百年歷史,經過無數次洪水沖刷,伯公潭橋仍屹立不搖,為平鎮市民擔任溝通河溪二岸的任務,是目前平鎮市除鎮南橋外唯二的紅磚古橋。伯公潭橋採連續三拱磚橋的作法,推測此橋可能興建於1920年代左右。 |
dc:format | 數量: 1 |
dc:identifier | 識別資料: A2-1000310-1012-000081 |
dc:language | 中文 |
dc:publisher |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
dc:relation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地方耆老吳家勳口述 |
dc:rights | 客家委員會 |
dc:source |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
dc:subject |
|
dc:title |
|
r4r:hasProvenance | http://data.odw.tw/record/p20160530-d61577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