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語拼音: 大埔:liauˇha+gung+guan^sien+sii+miau`(dung+shi`zhin^kau^shin`sien+sii+maiu` ; ciong`guan^ ; dung+shi` dung+shi` sien+sii+miau` ; toiˇvanˇkii+ au^shin`sen+sien+ zu^ miau`)

METADATA
Field | Value |
---|---|
rdf:type | data:Reused, r4r:RRObject, dcat:Dataset |
r4r:locateAt | http://data.odw.tw/record/d4701657 |
dcat:themeTaxonomy | data:Anthropology |
dc:coverage |
|
dc:creator | 普查人員: 林鑫咸、顧志莉 |
dc:date |
|
dc:description | 歷史沿革: 寮下公館仙師廟今稱「東勢鎮巧聖仙師廟」,又稱「匠館」、「公館」、「東勢公館廟」、「東勢仙師廟」、「東勢魯班廟」、「臺灣巧聖仙師東勢祖廟」等,主祀巧聖仙師,配祀荷葉仙師、爐公仙師、媽祖婆、觀音娘、三山國王、關聖帝君等諸神;「巧聖仙師」即木匠的祖師爺「魯班」,創建於清乾隆40年(西元1775年)的東勢鎮巧聖仙師廟,其建廟沿革與東勢鎮的開發史有著密切的關係。臺中縣東勢鎮昔稱「東勢角」,東勢角的入墾始於清乾隆35年7月(西元1770年),由客籍匠首鄭成鳳率同小匠近百人,進入東勢角搭建工寮、草屋30餘間,以便採取軍用木材,上繳清朝政府。當時原住民尚有砍人頭祭天神的陋習,時常有抽藤打獵的落單客籍先民,與原住民發生流血慘案。客籍先民深入山林謀生憂惶不可終日,因此在眾人計議之下,乃於清乾隆40年間(西元1775年)回大陸迎取巧聖仙師的令旗與香火,至東勢角伐木工寮內奉祀,燒香求安,果然神靈顯赫,皆能化險為夷,當地先民為感載巧聖仙師的聖德宏恩,乃在該廟現址建廟奉祀,此即東勢鎮巧聖仙師廟的建廟前緣。該廟建廟至今曾歷經三次的大重建,東勢鎮巧聖仙師廟曾民國88年(西元1999年)921大地震時倒榻,現今的廟宇建築係民國93年(西元2004年)所重建。東勢鎮巧聖仙師廟早期是由木板搭建成的廟宇,清道光13年間(西元1833年),出身石岡望族的貢生劉章職與東勢的監生楊芳齡、士紳楊及任、郭春榮等人,集議在匠館地址重建仙師廟,並於同年冬重建完成,當時是一座規模宏大、雕龍畫棟、氣宇非凡的廟宇。新廟重建落成後,當時任彰化縣朴子堡寮下總理劉章職乃上奏北京,並蒙清宣宗皇帝御賜「北城侯魯太夫巧聖仙師神位」勒牌,地方人士咸感殊榮,乃由彰化縣正堂李知縣率官兵及民眾護送勒牌,齊備旗鼓各式陣頭,跋涉三日前往牛罵頭(今清水鎮)港口迎接,該勒牌至今仍供奉在東勢鎮巧聖仙師廟內,可說是東勢鎮巧聖仙師廟的鎮廟寶物。民國50年初,一位業務遭遇困難的臺北木材商,到東勢鎮巧聖仙師廟的仙師前面祈求保佑轉運,並許以修廟為還願,果不其然,那年木材價格轉好,木材商如願度過了難關,木材商遂於民國53年間(西元1964年)結合當地與外地等木材相關行業人士,重修東勢鎮巧聖仙師廟,重修後的東勢仙師廟改變了原先平實的外貌,增加了燕脊及屋頂的裝飾,變成較接近一般廟宇的造型,自此也開啟了全臺公認東勢鎮巧聖仙師廟為「臺灣巧聖仙師開基祖廟」的時代;每年農曆5月7日之魯班公生的前一個月期間,臺灣各地的魯班會團體,都會到臺灣巧聖仙師開基東勢祖廟謁祖進香,盛況空前。民國88年(西元1999年)9月21日凌晨臺灣發生921集集大地震,震毀了東勢鎮巧聖仙師廟的部分廟宇建築,後經魯班信眾的4年的重建,該廟於民國93年2月20日至2月29日(農曆2月1日至2月10日)間,盛大舉行「慶成入火安座、建醮祈福法會及仙師護法加持」等大典;廟內除保留於地震中搶救下來的清朝文物外,該廟內重新製作的精心匠寮平雕壁畫,都為『臺中縣東勢客家匠寮文化』最佳的歷史寫照。 |
dc:identifier | 識別資料: A2-1000602-2009-000604 |
dc:language | 中文 |
dc:relation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地方耆老口述∕東勢鎮巧聖仙師廟主任委員管業鐿;文獻期刊(臺中縣山城風采探索之旅∕篇名:歷史的匠寮-臺灣巧聖仙師東勢祖廟) |
dc:rights |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 |
dc:source | 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系統 |
dc:subject |
|
dc:title |
|
r4r:hasProvenance | http://data.odw.tw/record/p20160530-d4701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