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語拼音: 四縣:bedˋ puˊcunˊciiˇsan tongˇ

METADATA
Field | Value |
---|---|
rdf:type | data:Reused, r4r:RRObject, dcat:Dataset |
r4r:locateAt | http://data.odw.tw/record/d4701642 |
dcat:themeTaxonomy | data:Anthropology |
dc:coverage |
|
dc:creator | 普查人員: 黃春福、張達宏 |
dc:date |
|
dc:description | 歷史沿革: 慈善堂創建於清道光21年(西元1841年)辛丑歲。其後到了清同治12年(西元1873年)癸酉歲,再由舉人林洪香及張肇基、藍祥麟等人發起募捐擴建。唯迨至乙亥歲,即日昭和10年(西元1935年)台灣中部大地震,該堂燕尾式屋棟震毀掉落,乃改建為馬背式屋棟。民國75年重新改建廟宇,成立信徒大會,向政府登記正式改為慈善堂管理委員會,新廟於民國77年完成,特於民國94年11月初6辦理慈善堂慶成圓滿福醮大典。 主殿供奉觀世音菩薩、三寶佛、十八羅漢,左殿供奉五穀神農大帝、城隍爺、福德正神、地藏王菩薩,古殿供奉註生娘娘、地母娘娘,內含由大家來台石雕金身30餘尊。 慶典:每年農曆11月16~18日,製作紅粄、疊紅粄比賽。北埔社區還定期舉辦紅粄節。慈善堂為傳統三合院建築,正廳三間軒敞堂皇,格局寬弘,奉祀觀音佛祖;兩邊廂房為住家。門板、窗櫺、戶樞、斗拱、樑棟等,均為清末重建時的原物,雕鏤細緻,古色古香,極具傳統藝術之美。該堂雖具鄉土史料及傳統藝術價值,但因年久失修,地方善信已組成重建委員會,在原廟址後方另建新宇,金璧輝煌,所有神佛雕像均已移祀新廟,舊殿行將拆毀,殊為可惜。地方有識人士,曾呼籲政府主管當局,將它列為「列級古蹟」妥加維修保護,惟因裨佛他移成為空廟,未獲允許。鑑於該堂具有特殊價值,該堂住持表示將結合有心人士,設法保留此一珍貴古蹟。 |
dc:identifier | 識別資料: A2-1000516-1010-000138 |
dc:language | 中文 |
dc:relation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三灣鄉誌 |
dc:rights |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 |
dc:source | 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系統 |
dc:subject |
|
dc:title |
|
r4r:hasProvenance | http://data.odw.tw/record/p20160530-d47016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