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語拼音: 四縣:minˇfung ji sii giungˊ

METADATA
Field | Value |
---|---|
rdf:type | data:Reused, r4r:RRObject, dcat:Dataset |
r4r:locateAt | http://data.odw.tw/record/d4350787 |
dcat:themeTaxonomy | data:Anthropology |
dc:coverage |
|
dc:creator | 普查人員: 徐瑜 |
dc:date |
|
dc:description | 歷史沿革: 濟世宮創建源起於「扒仔岡」境內(現頭屋鄉象山村)原有一奉祀觀音菩薩之寺廟名為「同善寺」。日昭和3年(西元1928年)地方善信黃阿海因練筆扶鸞訓乩,於同善寺內佳奉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三尊主,並由黃氏於寺中起乩扶鸞,濟化眾生時日既久,乃漸成一帶信民解惑問事,罹病求藥之皈依所在,有求必應。故就獨立斥資於山麓間購地建廟,完成茅屋三間,擇吉日辰入火安座。日昭和10年(西元1935年)同善寺在中部大地震中毀於一旦,此時鄉民同遭天災自顧不暇,又恐神尊無處可依,乃將觀音聖像暫奉草搭帳篷內,而將關聖帝君等三位神尊宮請至黃阿海私宅奉祀,以為濟世化民於不輟。自此而後三位神尊即長駐黃宅,另闢鸞堂,並由關聖帝君親取堂號。民國34年(西元1945年)台灣光復後,當時堂主覺得將神尊安奉佳宅終非長久之計,遂經時任堂主徐阿昌引介遷移至風景秀麗,地理絕佳之鳴鳳山中。民國64年(西元1975年)破土興工歷時三載,於民國67年(西元1978年)完成殿內工程後奉神登龕鎮座並改名為「濟世宮」。增建三、四、五樓,於民國89年(西元1990年)8月完工。民國92年(西元2003年)宮前建立公園八卦噴水池雕塑42呎大觀音菩薩像,清靜莊嚴。民國93年(西元2004年)築造贔屭碑文洞。民國94年(西元2005年)四樓設立文物館。民國95年(西元2006年)春期擴建法會場地,秋期觀音園雕塑笑面佛及十八羅漢金尊。現今還保有乩生代天喧化為善信求問難事等服務。 |
dc:identifier | 識別資料: A2-1000512-2009-000006 |
dc:language | 中文 |
dc:relation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地方耆老口述;地方誌(書名:頭屋鄉誌);網站資料(URL:http://richelhuang.myweb.hinet.net/) |
dc:rights | 客家委員會 |
dc:source | 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系統 |
dc:subject |
|
dc:title |
|
r4r:hasProvenance | http://data.odw.tw/record/p20160530-d4350787 |